臨床上較易產生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部位為:


※上背部:通常發生在肩胛骨上緣處,向下傳導到肩胛骨內側緣一帶,即是俗稱的「膏肓痛」,若向上傳導則會沿著項背到頭頂,或是雙顳葉處,造成眼外眥太陽穴附近疼痛。膏肓痛常見症狀為頸、肩背部疼痛、僵硬,伴隨頸部運動障礙。有的患者還伴有頭痛、頭脹、失眠、食慾差和情緒鬱悶等症。


 


※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在中醫上應是屬於內因勞損、外因風、寒、濕邪所產生的「痺證」範圍,意即由於勞逸失當或體位不正所導致的慢性損傷。又因患者多有遇冷或遇風疼痛更厲害的感覺,所以一般又俗稱「肌肉風溼」。這是因為病灶部位本已循環不良,吹到風或冷氣時血管收縮,局部循環更加惡化所致。在中醫治療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針灸及推拿按摩,圴可快速的緩解症狀。按摩治療本病有顯著療效。手法的目的是減輕疼痛,緩解肌肉痙攣,舒筋活血,防止肌筋膜粘連形成。


 


※治則:緩解肌肉痙攣;放鬆止痛;活血祛瘀;消除腫脹;溫通經絡。


 


※取穴:項背部風池、風府、風門、曲池、大椎、定喘、肩中俞、肩井、巨骨、肺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肩貞、筋縮、夾脊、以及頸項肩背部病變局部的阿是穴。


 


※手法:一指禪推法、揉、壓、彈撥、拿、搓、叩等。


 


※操作順序:


1.患者俯臥,術者用掌或大小魚際,以輕緩的力度在病變部位及周圍,頸項督脈及膀胱經,從上至下35遍,然後再拿揉頸項部肌筋2~3分鐘,並配合頸項屈伸及旋轉運動。


2.再做揉、搓、推、摩等法,約五分鐘,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,疏通經絡。


3.用疊掌或掌根以稍強的力度,在病變部位及周圍揉按約三分鐘,使局部肌肉充分放鬆。


4.點按局部穴位壓痛點(阿是穴),每穴約兩分鐘,以通暢氣血,緩解疼痛。可能的阿是穴(激痛點)位置在風池,肩中俞,肩井,心俞,膏肓,膈俞,肩貞等附近。


5.用拇指或背關節,以較強的力度,在病變部位反復撥、按、推、捋約五分鐘。對條索隆起,僵硬、增粗、結節硬塊等陽性反應物,可作為重點施治,順著肌筋的走向,左右撥動,來回按揉,上下推捋,以理順肌筋,消除瘀滯。


6.雙手拇、食、中三指提拿、彈撥肌筋三至五遍,有剝離粘連,緩解痙攣之效。


7.用掌摩、揉、搓,雙空拳來回叩擊病變部位約五分鐘,以進一步疏通經絡氣血,緩解麻木,攣縮等症狀。


 


以上治療方法,臨床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辯證加減,靈活運用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
    sunny

    太極推拿房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